开源有道,度量有尺 - 开源需要如何评价呢?
OSS Compass 项目从去年伊始我就有参与(蹭饭),几个重要地讨论(饭局)我都正好赶上。参与这个项目没有给予太多的帮助,只是经常从意义、价值和对生态影响几个方面给红薯、琨少和晔晖提一些灵魂(无解)的问题。在二月二 "龙抬头" 这个日子把因为疫情一拖再拖的发布会举办,明显是红薯不需要理发,忽略了大多数人需要排队去剪头的需求。我也只能顶着乱糟糟有点白的头发,在圆桌环节和琨少、杨攀等几位调侃。幸亏是有所克制,会场直播才没有出现我经常遇到的 “炸号” 情况。
这里讲一下没有在会场上说的话,自己的网站发一些文字就不存在 “炸号” 的可能,反正也没有指望它能坚持多久不被 “墙” 。
“开源项目度量” 是把 “双刃剑”
开源项目为什么要度量? 度量是一把标尺,使用这个标尺的是一些公司或者 “相关” 机构为了管理 “开源项目” 而采用的先进 “科学” 手段。 有了度量体系就有度量结果,可以把管理 “开源项目” 进行量化、可视化,多种工作可以转换为 KPI 落地执行。年初大家最头疼的工作不就是要定 KPI 么,有人已经把如何考核以及考核平台都做好递到 BOSS 手上了。对于开源运营的人来说,不管是 “社区经理” 还是 “运营总监” ,为了 KPI 就可以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了,根据指标分析权重,就能找到最短路径提升度量结果。 所以要不要引入 AI 来分析呢,要不还是让 ChatGPT 来评价我们的 “开源项目” 吧。
我觉得以前的问题是 “仅仅依靠简单的指标来评价项目的成果和贡献者的价值, 可能会误导开源社区的发展方向, 阻碍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现在复杂的指标体系就能真正地推动创新么? 我一直认为 “开源” 的兴起是自由经济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那现在谁应该负责给 “开源” 一个符合发展的宽松环境让其充分发展呢? 举国体制和市场体制的矛盾之下,到底是什么样的 “开源” 成为中国的主流? 会不会我们又一次靠一个管理机构,毁掉了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 "职业" 联赛,把多年球迷的梦想扼杀在世界杯预选赛?
当然短期来看,这样的度量体系和平台也终于挤了开源项目的一部分水分。 还没有等游泳馆关门换水,就有一个水泵在抽游泳池的水。 很多浅水区的 “开源项目” 可能就马上漏出了泳裤。 有些敢穿 “皇帝新衣” 的 “开源项目” 会暴露在众多开发者面前。 Compass 相关不光在抽水,还是那个说出实话的 “小朋友” 。这平台的未来让人担心,希望不要被 “招安”,要 "中立" 、"有尊严" 的活下去。
开源项目只是开源社区的表相,社区中的开发者是如何被度量?
通常我们看到一个开源项目,会首先关注开源项目的代码、文档、Issue 等方面,当然这些也是构成评价一个开源项目的核心数据。 但是开源项目的是由开发者、用户和其他的贡献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可以说是许多人的劳动结晶。 一个开源项目的核心其实背后的开发者,他们才是真正为开源项目创造价值的人。 但是如何去正确地评价他们呢?
举个例子,Linus Torvalds 不知何故看到了 "你" 的一个开源项目,当然以他的性格肯定是大骂你写的一堆狗屎代码,并且在邮件列表和 Issue 上公开出来。 那么势必引起众多围观的吃瓜群众分析你的 "屎山" 。那么请问 Linus 的举动对这个开源项目的价值如何? 如果不是 Linus 而是一个普通的开发者,那这个 Issue 的价值又该如何评价?
现在的模型对于开发者本身的评价还是没有什么科学的办法,这也许是专注此方向的学者们可以进行突破的地方。
所以如何去评价一个开源项目呢,片面的 ”Star“ 肯定是不可取,全面的数据分析是否能够覆盖一个开源项目的所有方向,这应该是 Compass 项目去真正思考的问题。 对于我们参与开源项目的开发者或是其他的贡献者来说,我们要关注的是什么呢? 想起来我之前经常和别人聊天说的一个观点,”如果我选择一个开源项目,最影响我的因素是 - 我认识还是不认识这个项目的核心开发者“ 。这个观点是不是有点过分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有想反驳的请去 https://maquanyi.notion.site/40bd811a586343628c1d0411e1b0d1b2 评论,我保证虚心接受坚决不改。